最近,好多人都在吐槽南方friend的迷之兒化音。
他們強行加的兒化音,總是出現在你意想不到的地方。
你的反應可能是這樣的
而你的南方朋友內心可能是這樣的:
看來南方朋友,內心也是很委屈的。
作為一只神獸,我姑且就來解答一下吧。
兒化音雖然念起來又短、又輕,
似乎把舌頭一卷就行。
但它絕不只是一個口語習慣這么簡單。
現在你聽到南方朋友把玩意兒念成
“玩,意,兒”?
會覺得對方有些笨拙,有些可愛。
然而回到歷史中,
你卻會發現,古代人真就是這么念的。
?
現在之所以不分開來念,
和歷史上的民族融合有關。
宋朝有契丹、女真,元朝有蒙古族,清朝有滿族。
這些民族和中原民族的融合,帶來了新的語音習慣。
以滿族為例。
滿族貴族在學習漢語的時候,說的是滿式的漢語。
他們按照滿語的習慣發著卷舌音說漢語。
這種滿式漢語是怎么推廣開來的呢?
這和滿族人的身份地位有關。
你在看英劇的時候,有沒有發現,
如果想要融入上流社會,先要學會上層人的口音?
比如《窈窕淑女》里,
奧黛麗赫本扮演了一個賣花少女,
語言學家正是通過訓練她的口音,把她變成了貴婦。
同理,在清朝,滿族貴族們說的滿式漢語,
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,
其他人為了裝逼,當然也會跟著模仿。
就這樣,完整的一個“兒”字,
被省略成了前一個音后的小卷舌,
成為我們今天說的“兒化音”。
這種音變,給人一種“它不重要”的錯覺。
但這只是錯覺!
但這只是錯覺!
但這只是錯覺!
在很長一段歷史中,
“兒”字一直都是一個正兒八經的構詞成分。
它有語義、語法的作用,
所以它的位置有一定的規律性,不能隨便亂放。
早在東漢的時候,人們就會把兒加在人名后面,
用來叫年紀較小的人,或者晚輩,
比如“撅兒”。
之所以會這樣,是因為
兒 = 孺子 =?童子、后生
因此加了“兒”以后詞,
一般會有小、可愛,或者地位卑下的色彩。
這個“兒”被虛化之后,就不只是某個人,
還可以加在“動詞、形容詞、名詞”后,表示某類人
動詞 + 兒 ? ? ?偷兒?
形容詞 + 兒 ? ? ?健兒 ? ?
名詞 + 兒 ? ? ?歌兒
這和英語有異曲同工之妙,
漢語有“兒”,英語有er。
英語里,在動詞后面加個er,也可以表示某類人。
比如,sing(唱歌)-singer(歌手)。
從此,“兒”就沿著兩個方向發展:
一個是表示小、卑下的詞義方向。
這個方向發展到后來,
不只人名,各種名詞后面都能加“兒”。
而且小、可愛或者卑下的色彩也不那么絕對了。
一個是改變詞性的語法方向。
加“兒”字不只可以變成某類人,
還可以讓動詞、量詞、形容詞等等都變成名詞,
比如枕兒、團兒、尖兒。
有一些名詞加上“兒”之后,雖然還是名詞,
但是意義不同了,比如,心-心兒(中間部分)。
除了這兩個方面之外,
在詩詞中,有時為了格律的需要,
也會加個“兒”字湊字數,比如
“大丈夫兒天道通,提戈驟甲遠從戎?!?/span>
“鵝兒唼啑梔黃嘴,鳳子輕盈膩粉腰?!?/p>
后來受到少數民族語言的影響,
這種可有可無,沒有實際意義“兒”就越來越多。
“兒”字甚至還在口語里取代了一些虛詞,
像,“日”字,今日-今兒;
“里”字,哪里-哪兒;
“了”字,要了我命了-要兒我命了。
到了現代漢語里,
兒化音仍然保留了這些規律:
有的能夠區別語義,比如地-地兒(地方)。
有的改變詞性,比如蓋(動詞)-蓋兒(名詞)。
也有的表示小、可愛,比如小魚兒。
或表示輕蔑、厭惡,如小偷兒、混球兒、傻帽兒。
但是更多的,還是沒有實義,只起韻律作用的,
比如性格兒、險些兒。
所以下次你不知道可不可以加兒化音的時候,
可以從上面這些角度分析:
如果是區別意義的兒化音,就不能隨便加減。
下載-下載兒(“下崽兒”?)
大便-大便兒(“大辮兒”?)
從構詞角度上看,
如果兒化音改變了詞性,也不能隨便刪掉。
比如潘金蓮在西門慶的妾中排第五,
所以被叫做五兒。
五是數詞,五兒是名詞,指排行第五的人。
這個“兒”字必不可少。
你看餡兒餅,為啥不叫“餡餅兒”?
因為陷是動詞,只有加了“兒”,它才變成名詞,
指餃子、包子等食物包在里面的部分。
你不能強行把“陷”和“兒”拆開,把“兒”丟給“餅”字。
因為“兒”有小、輕視的色彩,
所以對長輩、或者表示尊敬的時候,就不帶兒化音。
比如爸爸,奶奶,天安門。
至于起韻律作用,沒有實義的兒化音,
就比較有隨意性了。
念不念都不影響說話的意思,
要么干脆不念,要么就得一個一個記。
總的來說,兒化音的規律就是以上這樣。
但是詞匯這個東西,不全是規律,
畢竟語言的形成,有一定的隨機性。
就好像學英語的時候,
知道了構詞法,懂得了規律,你記單詞會更快,
但你還是得一個一個背單詞,
這個過程是省略不了的。
兒化音也是這樣。
所以珍惜你身邊的北方朋友,
他們就是你的單詞表。
當然也要珍惜你的南方朋友,
他們神出鬼沒的兒化音,會給你帶來無限驚喜。
2個問題
川渝一代為什么也隨處可見兒化音?
這是因為四川官話,也是北方方言的一個分支。
?雖然四川地處西南,
但是它在漫長的歷史中,
吸納了很說北方方言的外地人口,
這些人占了四川人口的很大部分。
東北話的兒話音為什么尤其多?
在歷史上,契丹、鮮卑、女真和蒙古等民族
活躍的區域,都在這附近。
所以這里的方言受阿爾泰語系語言的影響大,
兒化音更加普遍。
本專欄文章為非人哉團隊原創內容
未經授權轉載將追究法律責任
版權合作請聯系2957960346@fen-z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