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
一直以來,關于學習的一個最流行的概念就是“學習要刻苦”。許多家長從孩子小時候就向他灌輸這樣的觀念,要求年齡尚小的孩子“刻苦”。
不少家長從孩子上學前就嘮叨說,上學后不能盡情玩了,要用功學習。孩子上學后就不斷教導孩子在學習上要“刻苦努力”,并且在具體的學習活動中這樣要求他,以期培養出孩子良好的學習態度。
?
我認為培養孩子在學習上用功勤奮是必須的,但用“刻苦”的言語和思路來要求孩子,則往往是在干一件南轅北轍的事。
2
提到“刻苦”或“吃苦”這一類學習態度,我們習慣于欣賞它所表達的一種堅韌不拔的精神,總是忽略它里面包含的那個令人不快的“苦”的味道。
?
作為成人,在考慮一個問題的因果關系時,會為了結果忍受過程的痛苦。
把這種經驗推廣到孩子身上,要求他接受學習過程的苦,換取學習成績的甜——這樣的思路在邏輯上是無懈可擊的,但它到了孩子那里,卻很容易變成一種不良暗示。
?
把“學習”這件事和一種令人不舒適的“苦”的感覺聯系到一起,它會使孩子在想到學習時,就有微微的不快。有誰會喜歡苦呢?
3
一個人為了某個目標而“吃苦”,必須基于他有足夠的理性和毅力。這種理性和毅力,連成年人都不是人人具有或事事付得出,用它來要求孩子,就更不適合了。
?
人的天性是避苦求樂,孩子更如此。感覺“甜”的東西他就喜歡,感覺“苦”的東西他就討厭。
?
我們原本想要孩子喜歡學習,卻把學習過程做成苦饃饃,只把結果設想成甜餡餅,要孩子天天吃著苦饃饃去想甜餡餅——過程天天具體而真實地陪伴著孩子,目標卻遙遠得虛無縹緲。
當他在吞咽苦饃饃中感到厭倦時,就被批評為“不刻苦”,被要求以那想象中的“甜”來壓抑這真實的“苦”。
4
孩子不具有反駁成人教導的能力,他只是感受到了這里面的不和諧,感受到了自己的無能為力,感覺到自己心底深處對“苦”的討厭。
?
一個人不可能既討厭一件事,又能把一件事做好。
?
據說在二戰期間,。盡管他費了相當的力氣,卻始終做不到戰爭前的水平。
他自己都不知道這是為什么。后來有心理學家分析,這是因為他制造鐘表時的心境不一樣。這就是情緒的力量。
?
美國教育家杜威認為,在教育中“目的和手段分離到什么程度,活動的意義就減少到什么程度,并使活動成為一種苦工,一個人只要有可能逃避就會逃避”。
這可以解釋為什么家長越要求孩子用功學習,孩子越對學習提不起興趣。
5
成人指責孩子“不刻苦”是件很輕易的事,與之相伴的是批評孩子“不懂事”。似乎孩子不知道用功學習的好處,于是一遍又一遍地告知孩子學習應該刻苦努力。
?
杜威認為,對孩子來說,玩耍和學習本來是不沖突的,正常條件下兒童有能力協調這兩者的關系。
如果一個孩子只想玩不想學習,使這兩者沖突了,那一定說明他的教育環境有某種不良的東西在影響著他。
他注意到,“凡是所做的事情近于苦工,或者需要完成外部強加的工作任務的地方,游戲的要求就存在”。
?
所以說,正是因為成人把學習暗示成一件“苦事”,或者用種種不正確的方法破壞了孩子對學習的興趣,使得學習成了一件“苦事”,孩子才想逃避,才想無度地玩耍和浪費時間,變得“不懂事”了。
特別提示
▲培養孩子在學習上用功勤奮是必須的,但用“刻苦”的言語和思路來要求孩子,則往往是在干一件南轅北轍的事。
?
▲正是因為成人把學習暗示成一件“苦事”,或者用種種不正確的方法破壞了孩子對學習的興趣,使得學習成了一件“苦事”,孩子才想逃避,才想無度地玩耍和浪費時間,變得“不懂事”了。
?
▲小學階段主要解決學習興趣的問題,初中階段主要解決學習方法的問題,高中階段拼的才是勤奮。
?
▲在培養孩子勤奮學習方面,恰是不能強化“苦”,而要盡量消解“苦”——不要向孩子提示學習是苦的,也不要給孩子施加壓力,避免他在學習活動中感覺苦悶。
綜合整理自網絡 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刪除
睿悅教育集團
RUI YUE EDUCATION
1優勝教育校區
文化路與紅廟路交叉口旺盛文化苑3樓 ??
0377-60565268 ? ? 18736688169
2京太教育校區
文化路與文化宮街交叉口西北角(老環保局)1樓 ??
0377-83998999
3百年育才
文化路與紅廟路交叉口旺盛文化苑3樓 ?
0377-83816600